• 你的位置:江南体育安卓版下载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正易说(一)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1:54    点击次数:91
    正易说

    十五一言

    十五者,正易八卦图之,十干天五坤地也,先天乾用九坤用六。

    九者,阳数生长之极而长极则,进为十,故后天乾十也。六者,阴数收敛之极而收极则,退为五,故后天坤五也。

    十乾之数,己为十戊为五,故乾十在己十之位,坤五在戊五之位也。

    乾在己位,故己位之乾天生太阳,为太阳之父,坤在戊位,故戊位之坤地生太阴,为太阴之母也。

    长子震,代乾天,为太阳之气,生于己位,其数为十。

    长女巽,代坤母,为太阴之体,生于戊位,其数为五,而后天,震巽为十五之理也。后天天地交易,为地天泰,故巽在己位,震在戊位,此金火正易图之,巽属己,震属戊之理也,故后天之体数则,乾十坤五也,用数则,震十巽五也,三极之数,己位为无极体位,故无极为十,戊位为皇极体位,故皇极为五也。

    故十五者,十乾五坤十己五戊,十震五巽,十无极五皇极之通称也。

    盘古化

    盘古是人格化宇宙造物主而来的存在,天皇是天的主宰,地皇是地的主宰,人皇是人类的主宰,这是从无形的神灵到天地与人类被创造的顺序,并不局限于中国。有巢氏是的中国历代圣人,这是为说明易学渊源而论的。

    有巢氏既立巢居,上古之人原本穴居野处。燧人氏开创钻木取火熟食之始。伏羲被称为神妙者,是因他始画八卦通达神明之德,通过观察八卦之象发明人类生活器具,故称神奇。利用器物出入,百姓皆用而谓之神。圣人即创设神道教化世人之称,神农氏的农耕市集之教化即是圣人之事。

    十圣人施行人类生生事业,阐明天道与人间关系,传承易学之道。

    尧称神明是因日月之政至神至明,帝尧时始作历法(定三百六十六日)。

    箕子再言圣者,"箕圣"指箕子之人格,"乃圣"指箕子传授洛书洪范九畴的功业。

    有巢、燧人、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神尧、帝舜、大禹、殷汤、箕子列为十圣人。"十"是河图之数。箕子传洛书洪范于周武王后始用洛书九数,箕子之前处于生长时运的生长期,故用河图十数,十圣人象征河图时运十数之理。

    周文王、武王、周公始用洛书之数作《周易》,"周德在兹"指周朝之德在于周易。易学兴盛于殷末周德隆盛之时,即指箕圣所处之世。

    "二南七月"中二七属火属南属夏,象征生长时运之气,二七合为九(洛书数止于九),是生长时运的极数,此言《周易》象征生长时运之书。

    麟兮我圣孔子也。"乾坤中立"指确立三百六十日周期之正易,天地不倾危。文王周易中乾坤位居西北、西南而成闰易;正易以乾北坤南定为三百六十日正易。孔子处于文王周易时运,上以律调适文王周易之闰,下以承袭正易之正。

    六十三,七十二,八十一

    七八九各乘以九。在自然数中,七八九象征事物生长的"成数":七为少阳,代表生长时运中的"生"之阶段;八为少阴,代表生长时运中的"长"之阶段;九为老阳,代表生长时运中的"成"之阶段。因九是事物生长的极限数,将七八九各自乘以九合并后的数值即为乾策二百一十六,此数象征"生之极""长之极""成之极"的集合,既是事物生长的终极策数,也成为一元推衍之数。

    七八九合数之策二百一十六,既是生长极限之数,又以乾之策作为生长之数,故"一乎一夫"超越坤策而成为成之数。自然数中九为生长极限,超越九则升华为十,十乃后天无极之数,而无极之十即太极之一。超越九而达十,十即归一。此处的"举"即全体完整之意。

    儒学、佛学、仙道皆以不同方式阐述此理:无极象征佛教(阐述神之本体有形之体),太极象征儒教(源于神之阳气发显,故《易》独言太极),皇极象征仙道与基督教(体现神本体中创生物质)。

    十即太极之一的含义在于:十数展开为十无极,统合则为一太极。这个"统一的一"以展开的十为体,展开的十以统一的一为用。无论展开或统合都是十数,合并则形成十数之阴土,其中居中者为五数之阳土,即皇极。因此归十数展开以无极为体,统合以太极为用,太极与无极交融于中位的皇极。

    以果实喻之:秋果成熟由九越至十即为无极,至春芽绽则为一,此非果实局部之生发,而是果实全生命的展现,故称太极统十之一。八卦中以乾为太极,正因其统摄天理之一。

    五皇极即在十无极之中,象征胎宫。正如胎儿在五皇极中成形,十无极即一太极,太极与无极之精在华极宫交融,因此五皇极亦用六宫,胎儿以五、六为体,故称"五六皇中月体成数"。十无极合为一太极得十一,五皇极合用六宫亦得十一,故十五中生十一,正合《易》以"十五一言"为前编,"十一一言"为后编之理。

    太极与无极本无先后之别:从结构论,无极先于太极;从运行论,太极先于无极。

    体影之道

    体乃天地之组织,影为日月之光明。如皇中月体成数是体,复上月影生数是影。地乃布十之无极,天乃统十之太极。地之十则布之,故方正;天之十则统之,故圆环。理气者,形而上为理,形而下为气。理气以组织言,神明以运行言。太阳恒常性全理直,太阴消长数盈气虚,此组织之象——理言作用,气言气质。日月之政至神至明,此运行之象——神言神之作用,明言光明也。

    天地之理三元

    元者,万物所资而始生也。天之元为乾元,地之元为坤元,人之元为圣人。万物之生生必遵循父母子三数,故天地生万物亦有三元。天地之元降于人,即圣人之元。若以万物生生而言,天地圣人即为三元;若以创造万物之才能而言,天地圣人则为三才,。

    河图洛书系天启之神物,天地之元降于圣人,以神物图示之,因圣人具神明之作用。故人之天性若成,皆可显神用,。

    河图洛书何以示人?河图五十五数,数全为成象,故属后天;洛书四十五数,数不全为长象,故属先天。天道主生物,地道主成物。既济为生长之济,未济为成果之济。天之生物显生长之象(既济),地之成物呈成果之象(未济),。

    龙图属后天,故对应未济之成果,数全显太阳之象;龟书属先天,对应既济之生长,数不全显月象。龙图以象论组织体,龟书以数论运行序——龙图为成果组织之象,龟书为生长过程之数。

    太阳数全显龙图象(后天),倒生逆成则金火正易,太阳先于月为先天。太阳为乾象统天,故称太极;月数不全显龟书象(先天),逆生倒成则金火正易,月后于太阳为后天。月成道为十数坤象,布土故称无极。龙图太阳居月前,统天数一为太极;洛书月居日后,成数十为无极。日月之间以中位五数为皇极,日月合朔于皇极,故后天之月为"皇中月"。

    先天亦有合朔与皇极,然先天月数止于九不成十,故不得为成果。先天月仅有八影生数,而无五六体成数,故未能至"皇中月"(九数主生长,十数主收敛成果),。

    太阳对应河图五十五数,月对应洛书四十五数。太阴由先天转后天,起甲子(先天)顺行至戊申(后天无极),合洛书四十五数;太阳由后天转先天,起癸亥(后天)逆行至己巳(先天太极),合河图五十五数。太阳五十五与太阴四十五数,乃"大一元三百数章"之理,印证"五十五点昭昭,四十五点斑斑"

    易逆也,极则反

    “易逆”出自《说卦传》“知来者逆,故易逆数也”之意。事物生长上升即为逆,因事物向未来发展的生长上升过程即是逆;而能预知未来者亦是逆。事物在发展上升过程中必然克制他者,故克制即为逆。然而物极必反,如《洛书》数序中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、木克土本为逆,但当逆达到极致则反转为土生水、水生火、火生金、金生木、木生土,克制转化为生成。

    “克”可分为两种作用:在事物成长阶段表现为克制作用,在成熟阶段则转化为克成作用。同一“克”字既有克制又有克成的差异,根源在于:若我克他后取代其位,此为长生之象(如权力更迭);若我克他后助其进化传承,则为成熟之象(如师徒传承)。师傅之道在于通过克制实现成就,而成就即生成成熟果实,故“成”即“生”。《原天火》篇章所言“土成水、水成火、火成金、金成木、木成土”,正是物极必反后的生成法则。

    克转化为生的机理在于“隔代生成”:如土生金、金生水,水即为土之孙。土通过金间接生水,既体现土克水的一面,又呈现土极而生水的克成双重性。同理,《原天》之乾通过《先天》之乾生成《后天》之乾,既是克制又是生成,后天由此成为克成之象,象征原天之孙的成就时运。

    《正易八卦图》五行序列隐含克成之象:

    乾坤父母(五十土)克成震巽长男长女(一六水),象征生命本源生成雷霆风气;

    震巽(一六水)克成天地(二七火),体现无形之气凝为有形天地;

    天地(二七火)克成坎离中男中女(四九金),揭示有形天地孕育无形水火之精;

    坎离(四九金)克成艮兑少男少女(三八木),展现精微能量塑形成质;

    艮兑(三八木)克成次世代乾坤(五十土),完成形质中蕴藏新生命元的循环,。

    此序列构成父母→长→中→少→次,世代的师承式生成体系,完整演绎了从本源到现象、从无形到有形、再回归本源的生成论哲学,印证了“克制即成就,成就即新生”的易学核心法则。

    土而生火

    “土极生水”是阐述后天克成的理,“土而生火”则指后天克成之时运到来时,十五戊己土的己位与戊位中日月二七火生发,使太阳与太阴倒逆生成,金火位置互易。

    因此,极反之理应克转为生,后天克成时运形成,金火互逆其位——太阳倒生逆成化为先天太极,太阴逆生倒成化为后天无极。

    “至矣哉”取自《至哉坤元》“知至至之”之“至”,形容月之行度;“无极之无极”指十数无极转为后天无极,即月逆生倒成后天无极之理。

    “十以翼之”是无极之象,“一而贯之”是太极之象。一以十为体,十以一为用。此即太阳为先天太极、太阴为后天无极、金火互位而成万世历法之意。

    天四地六

    天四地六是参地两天之理,天六地四是参天两地之理。天地度数以自然数十为止,但天地盈虚消长的度数恒常按参两之数构成:天若为四则地为六,天若为六则地为四。此参两度数源于乾策二百一十六与坤策一百四十四。

    十纪二经五纲七纬

    纪者,组织体之本体也;纲者,组织体中之纲领也;经者,组织体之纵线(经线)也;纬者,组织体之横线(纬线)也。十纪即十乾之称,十为组织体之本体,故为无极;五纲即五坤之称,五为组织体之中心,故为皇极;二经即二天之称,象征太阳之运行;七纬即七地之称,象征月之运行。

    太阳东西运行循经线,故为二天之经;月则与日合朔后,至十五日望月时,日居北纬则月居南纬,日居南纬则月居北纬,每与日以纬线相对,故为七地之纬。

    正易八卦图中的十乾、五坤、二天、七地,源自天地圜行图的震巽相易与坎离相易。震巽相易为天地雷风气之变化,坎离相易为日月行路之变化。此变化行于乾坤中宫之位,以十干表示则为戊己。戊己即己十戊五之象,象征十乾五坤。乾坤生震(长男)、巽(长女),震巽又成十五之数,故天地圜行图中十震作用于十己位,震与己居东南;五巽作用于五戊位,巽与戊居西北。经震巽相易,震移至西北,巽移至东南,形成金火正易图中震与戊同居西北、巽与己同居东南之象。戊己中宫雷风之变,即金火正易而生日月变化之本,所言“乾坤天地雷风中,天地壮观雷风宫卦之震巽中位正易,雷风正位用政数”,皆指中宫戊己位雷风变化之理。

    中宫日月之位,天地圜行图中东北离卦为日位,西南坎卦为月位;金火正易图中坎离相易,离与月同居西南,坎与日同居东北,此为日月行路之变,所谓“先天复上月正明金火日生宫”,即指月行路径之变化。

    周天度数为三百六十度(即三百六十日),其中三百日为物显形生之日数,六十日为物藏用行变之日数(即“藏诸用”)。此藏用度数亦以六十数表示,对应六十甲子分张于戊己中宫,故称“无无位六十数一六宫分张”,即中宫六十数分张于一巽风、六震雷之一六宫戊己位中。

    戊位,己位

    将六十甲子分布于中宫戊己宫时:东南巽卦对应己位,因东南属阴支"巳",故己位即己巳宫,象征无极十数之体;西北震卦对应戊位,因西北属阳支"戌",故戊位即戊戌宫,象征皇极五数之体。己巳宫承载十干之象,代表十纪本体无极,六十甲子循环一周后(六十一度)回归己巳宫完成"度成道",无极之十转化为太极之一,故己巳宫为孕育太阳之父源。戊戌宫则对应五纲中枢皇极,作为月之母源,需至太阳光明所在的三十二度(己巳宫方位)方能完成"度成道"。

    "度道"之度即六十甲子周期,道为东向西行的路径:己位象征太阳之父源,太阳在六十甲子度数中逆行(己巳→戊辰序列),其道程顺东向西运行;戊位象征月亮之母源,月亮在六十甲子度数中顺行(戊戌→己亥序列),其道程逆西向东运行。

    观己位与戊位之组织可知:己位处于四金、一水、八木、七火之中,组合为庚壬甲丙,此四象统摄光明之政,居于无极之位,故为先天火木太阳之父源,太阳由此以七火之气与八木之体形成;戊位处于二火、三木、六水、九金之中,组合为丁乙癸辛,居于皇极之位,故为后天生水金太阴之母源。月亮以皇极之位为母体,其形体承自母源,而光明则汲取太阳父源(己位)之一水四金能量。

    戊己之位雷风之气运行变化,孕育日月之父母本源,进而生成日月之变易。此戊己日月经演化转为《正易八卦图》中央的"二天七地"格局,故金火正易图中戊己日月的开创即对应八卦图的核心结构,此亦为"十纪二经五纲七纬"体系的体现。

    地球西北与东南方位的戊己雷风线实为地磁能量轴,磁气所聚之处必伴生电场。先天状态下,坎离水火线构成地轴;后天运行中,磁场雷风线则成为地轴主体。此处西北东南之雷风轴线,既是能量循环的枢纽,也是先天与后天宇宙秩序转换的关键

    "度成道"指日月运行轨迹完成其周期循环的奥义。月亮作为太阴之母体,其运行需从象征太阳父源的己巳宫(无极十数之位)汲取一水四金的先天光明能量,因此代表皇极五数的戊位(月母本源)亦需通过己巳宫接收太阳光辉来完成其运行周期,。

    这种戊位与月亮共在己巳宫完成度成道的机制,源于阴阳交感的根本原理:己位作为无极体位的太阳父源,其光明投射至戊位皇极(月母之位),使两者在己巳宫完成相互成就的循环。当戊位携月亮抵达己巳宫时,既实现母体对子息的能量赋予,又促成父母双位在此处共同完成道法升华,形成类似宇宙创生过程中阴阳交合的生命生成模式。

    己位戊位与太阴(月亮)均在己巳宫完成度成道,而太阳唯有在相遇太阴、赋予其光明之时方成道。因此,太阳需在太阴成道的己巳宫十八度之外的辛亥处完成度成道。

    太阴逆生倒成

    戊位是后天水金太阴之母,故太阴生于戊位之戊戌宫皇极,此称成度。太阴自己位承纳庚壬之一水四金,以一水之精为魂,以四金之质为魄。一水四金之壬庚生发时,因十二支中阳水阳金为子申,故其胞胎养生之位在子申。太阴始于戊戌宫皇极,胞于庚子,胎于戊申,养于壬子,生于庚申。自戊戌至六十甲子之终癸亥,乃先天生长之过程;物之生长属逆,故太阴于庚申逆生。若由庚申过渡至后日甲子,则称“倒”——太阴行至己巳宫成道,此时称为倒成,此即太阴逆生倒成之理。所谓“逆”,指由下上升;“倒”指自上倾坠。太阴之逆生,乃受太阳水金阳精而生发上升;倒成则是太阴由先天转入后天己巳宫时,其体颠倒、表里相易之过程。因太阴生于皇极中宫,后天太阴被称为“皇中月”

    图片

    太阳倒生逆成

    己位作为先天火木太阳之父源,太阳自无极己巳宫诞生。然太阳恒常不息,通过向皇极宫的月亮施予阳精而完成"度成道"。当太阳对月亮生成之所皇极宫施加精元时,其能量投射至己巳宫的对宫己亥宫——此因己巳宫日光直射其半圆对应的己亥宫方位。

    太阳以七火之气与八木之体施放阳精。七火八木之丙甲生发时,因十二支中阳火阳木为午寅,故其胞胎养生之位在午寅。太阳始于己亥宫皇极中,胞于丙午,胎于甲寅,养于戊午,历经先天转入后天甲子后生发于丙寅。因生发于后天,故称“倒生”。太阳之倒生指阳精颠倒而注入月亮,即丙寅所生之阳精倒入月亮庚子四金胞中的壬寅一水之位。丙寅阳精倒生于壬寅,象征太阳施放阳精、日月合朔之象。太阳于己巳宫向己亥宫施放阳精,故其度成道亦在亥位——太阳行至辛亥时,月亮始发光,太阳之度遂成道。太阳阳精倒入壬寅后,逆行至辛亥的过程中逐渐生长,完成度成道,此称“逆成”。此即太阳倒生逆成之理。

    太阳由丙寅逆生至壬寅的二十四度逆行(《序卦》胎宫二十四爻象征二十四度,太阳的二十四度逆行即阳精入胎宫之理),此为日月轨道变易之象。皇极宫中戊戌之月居前、己亥之阳居后,象征月亮"先迷"之态;经倒逆生成后,辛亥之阳居于前、己巳之月退于后,则体现月亮"后得主"之象——此"后得主"之月即为金火正易后的后天之月。

    当太阳行至辛亥时,月亮才开始发光,这是因为月亮需距离太阳十八度以上方能发光。太阳逆行至辛亥与月亮倒行至己巳之间相距十八度,此时月亮得光而生。太阳之逆成即月亮之倒成。

    己位四金一水八木七火之中无极即己庚壬甲丙也,己位有二,无极之己位即己庚壬甲丙之中之己位,而乃己巳宫也,己位成度之日之己位,乃己亥而太阳,施阳精于皇极宫之己位也,无极之己位己十生阳干,为先天火木太阳之父,而主光明之政令也,太阳生于己位,故太阳为七火之气八木之体也。

    戊位二火三木六水九金之中皇极即戊丁乙癸辛也,戊位为皇极宫,故为戊戌宫,而戊五生阴干,为后天水金太阴之母,而主律吕也,戊戌宫为太阴之母,故受己巳宫太阳所施之一水四金为其魂魄,所以己位之庚壬甲丙中,庚壬之四金一水为月之魂魄,甲丙之八木七火,为太阳之气体也,律吕之二火三木六水九金,皆在戊位皇极宫者也,日月交于皇极之时律吕生声也。

    太阴居于皇极宫时,需接受太阳所蕴含的四金一水阳精之灌注。太阳以胞胎养生之态逆生于丙寅方位,其核心机制在于将四金一水之阳精施予月胞之中。月胞于庚子、壬寅时空节点上与庚壬之气相合,此处太阳施精的实质是将其四金(庚)与一水(壬)之能量注入月胞。因此,太阳虽逆生于丙寅,但其精元灌注的终点却在月胞的庚壬相位,此即太阳能量通过逆行最终抵达壬寅方位的根本原理。壬寅卦象为水雷屯,象征天地初开时的生命原初状态,盘古五化元年取壬寅作为纪元,正是因为此时太阴通过壬寅相位逆承太阳四金一水之阳精,完成宇宙创生的核心能量循环。

    太阳施放四金一水之能,其胞胎养生于乾宫丙寅方位,自丙寅逆生而至皇极宫月胞的庚壬相位进行施精。乾宫丙寅之逆生体现乾大明(太阳本体)施精的本质,而中孚卦壬寅之逆生则意味着精元注入中孚卦合朔宫对应的皇极宫。

    易序卦与日月生成

    乾之"大明"指日月的光明。乾卦的策数二百一十六爻对应明夷卦的上爻,因乾策数为阳气生长的极数,故明夷卦中蕴含"大明终始"之象。《大象传》称"明入地中",上爻爻辞则言"初登于天,后入于地"。乾坤策数源自周天三百六十度——春分秋分昼夜均分之日,昼夜各占一百八十度,但日出前十八度的晨曦与日落后十八度的暮光皆属昼时,故昼实为一百八十度加三十六度(朝暮各十八度),合计二百一十六度,此象征太阳光明之乾策数;夜则从一百八十度中扣除三十六度朝暮之光,得一百四十四度,此象征黑夜之坤策数。

    这种数字体系与《周易》的揲蓍法密切相关:乾卦六阳爻每爻老阳策数三十六(36×6=216),坤卦六阴爻每爻老阴策数二十四(24×6=144),二者之和恰合周天三百六十度。明夷卦作为第三十六卦,处在昼夜转化的临界点,其卦象离(火)下坤(地)上,正应"明入地中"的天文意象,而昼夜各含十八度曙暮光的计算,则体现了古代观测中"晨昏蒙影"的天文实践。

    昼夜划分的数学构建(216:144=3:2)暗合《周易》"参天两地"的宇宙模型:乾策取天数三的立方(3³=27),坤策取地数二的平方(2²=4),通过揲蓍过程的"三变成爻"(3×4×6=72)与"十八变成卦"(3×6=18),最终形成乾坤策数的比例关系,。这种数理体系既是对天文观测的量化,也是对阴阳消长的符号化表达,将日月运行的周期性纳入易卦的生成逻辑之中。

    月亮的光影消长遵循三十六度之理:每月一次与太阳合朔时,因太阳前十八度与太阳后十八度(共三十六度)范围内月光无法显现,故月亮仅在三百六十度扣除三十六度后的三百二十四度区间内显光。因此,月光仅能从乾卦大明延伸至对应三百二十四度的兑卦区间(胎宫四卦不计),而涣、节、中孚、小过、既济、未济六卦的三十六爻即三十六度,为合朔前后月光消隐之期。月亮行经兑卦十八度后,于中孚卦处与太阳合朔,再经十八度进入后天乾卦恢复生光,此即“大明终始”的运行机理。

    先天月相的生长始于坤月承受乾卦大明之光,衍生为震下连的初生之象,故坤震相合的复卦象征先天月之生长期。剥卦呈现阴阳消息盈虚的天道循环,而复卦则蕴含“七日来复、刚长”之象。复卦对应坤策一百四十四爻(乾策二百一十六爻与坤策形成乾坤总策数),体现坤月与乾阳相对承光之理。先天月以复卦为起点,因复卦内含“天地之心”,故复卦之上的先天月被称为“天心月”。复卦上位之月因先于太阳而显“先迷”之象,对应爻辞“迷复”。先天月相终结于复卦起算第三十卦兑卦,恰合每月晦日(三十日)月光隐没之期,此与前述三百二十四度周期相印证。

    图片

    终,复,成度之年

    "终"指政令周期的完结:月亮诞生于戊戌皇极母宫,而己亥乃太阳施精之位,故己亥为月亮政令终止之处;太阳则于施精月体的方位终结其政令——因辛亥位于距月十八度之外(施精范围之外),故太阳在此终结周期。

    "复"即由外入内之象:"月复"谓月华内敛始生,故月胎戊申亦为月复之位;"日复"指太阳阳精注入月体,故月终之位己亥亦为日复之始。日月皆在本位复位,于相对之位终结周期:月亮生于戊位母宫,故复位戊位,先天月尊空之戊戌宫即对应月胎戊申之复,其相对己位则为终;太阳生于己位父宫,故复位己位(施精处己亥),其相对戊位则为终。此体系建立日月能量交感的时空坐标,完整呈现天干地支与能量转化的映射关系。

    太阳于己亥复位,月亮于戊申复位,太阳先复而月亮后复,故呈现“后得主”之象。

    终与复指成度之年,异于胞胎的成度之月与成度之日。胞胎之理中,月亮的一水四金在成度之月胞,太阳的七火八木在成度之日胞;终与复则为月日自体的终而复始,因月日属年之范畴,故称“成度之年”。此因日月胞胎、养生的干支以度为表,而终复的戊申己亥则以年为度。

    胞胎之理中,戊位成度之月的初初一度为己亥,初一度为庚子。月亮因太阳施精于己亥而终,故己亥不属月亮之度数,反在庚子(一水位之初度)胞,此为“初初一度有而无”。太阳则以己亥为成度之日,在丙午(七火之位)胞,初初一度虽无庚子,度数仍从庚子起算至一七度的丙午胞,此为“初初一度无而有”。

    成度之年与胞胎之理不同,因日月自体终而复始,故戊位以戊戌为初一度,己位以己亥为初一度。太阳先于辛亥终,后于己亥复,因太阳度数逆行,依癸亥、壬戌之序逆行,故辛亥在前而己亥在后。

    三十与三十六

    月亮以一水四金之质,其运行周期呈现五阶段演化:

    庚子阳水胞养阶段——初度生成,对应阳水能量初萌;

    戊申阳金胎育阶段——九度积累,象征阳金凝胎;

    壬子阳水滋养阶段——十三度拓展,体现水生能量勃发;

    庚申阳金生长阶段——二十一度成形,金性结构定型;

    己巳宫成就阶段——三十度圆满,对应一月三十日周期之理。

    太阳以七火八木为本,其演化轨迹亦分五阶:

    丙午阳火胞育阶段——七度起始,火性初显;

    甲寅阳木胎孕阶段——十五度奠基,木德生发;

    戊午阳火滋养阶段——十九度扩展,火精炽盛;

    丙寅至壬寅阳木生长阶段——二十七度勃兴,木气贯通;

    辛亥成就阶段——三十六度终极,象征太阳阳精之数,此数契合《周易》乾卦策数之理。

    亥巳两极的时空边界意义:

    亥位(太阳成就方位)与巳位(月亮成就方位)构成先天后天转换枢纽:

    亥月金火正和——对应节气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萌,金火能量交泰;

    巳月雷风化育——象征春末夏初雷动风生,万物萌发,。

    亥巳轴心映射《淮南子》所述“日出于暘谷,浴于咸池”的宇宙节律,暗合天文观测中太阳黄道与月球白道的升交点周期,。

    此体系深度融合干支五行与《周易》数理,展现中国古代天文学中“度道相应”的核心法则。

    太阴逆生倒成,太阳倒生逆成

    太阴为龟书之象,属既济卦数且为先天存在,故其逆生倒成后居于太阳之后,形成"先天转后天、既济转未济"的格局;太阳为龙图之象,属未济卦象且为后天存在,故其倒生逆成后居于太阴之前,形成"后天转先天、未济转既济"的格局。

    复之理

    “复”指日月之光由外入内,例如“月复于子晦”。日月属水火,子午为水火正位(如噬嗑卦与节卦“刚柔分”之例),是阴阳开闭之位,故日月运行之变始于子午。日月光明通过己位所生之四金一水八木七火(庚、壬、甲、丙)显现,因而运行于庚子午、壬子午、甲子午、丙子午之位。以方位观之:壬子午为北,甲子午为东,丙子午为南,庚子午为西。

    太阴复之理——“一八七”

    “一”对应壬子午之北,“八”对应甲子午之东,“七”对应丙子午之南。因月数不全、盈亏交替,其运行仅为日行一半,故太阴于北晦后,转而东生、南望,半周天圆后始亏,最终复归母位戊位(戊申,月胎之位)。北为壬一,东为甲八,南为丙七,此即太阴顺度逆道,行晦日壬子午、十二日甲子午、二十四日丙子午之位,合为“一八七”之理。

    太阳复之理——“一七四”

    “一”对应壬子午之北,“七”对应丙子午之南,“四”对应庚子午之西。太阳数全,故其运行始于北晦,经南日中、西昃后,周全天圆,复归施精之位己亥(己位)。北为壬一,南为丙七,西为庚四,此即太阳逆度顺道,行北→南→西之位,合为“一七四”之理。太阳施精之象为“昃”,昃即复之意。

    图片

    五日为一候

    候皆以艮兑三八数为中心,因艮兑为月体之故:

    以初三日月魂生为中心,初一至初五五日为一候;

    以初八日上弦月为中心,初六至初十(应为初六至初十)五日为一候;

    以十八日化节为中心,十六至二十(应为十六至二十)五日为一候;

    二十三日下弦月与二十八日月窟亦各为一候中心。

    十日为一气,对应十天干循环周期。

    十五日为一节

    以初三日和、十八日化为节气节点;

    晦日(月末)、望日(月中)及上弦、下弦月相皆符十五日一节之理。

    三十日为一月,即日月合朔之完整周期。

    十二月为一朞(周年),太阳完成周天十二宫之运行周期。

    十五分一刻

    一岁与一日皆以太阳运行为基,其理相通:

    年制:一年分十二月,对应一日分十二时辰;

    日制:太阳昼夜运行周天三百六十度,每经三十度为一时辰(30度=1时辰),此三十度之理同于月行三十日周期;

    月制:月亮一月绕天三百六十度(每日行十二度)与太阳合朔,故每度对应一时辰,形成昼夜十二时辰体系。

    时间细分法则:

    分刻系统:最低单位"分"始于无形之空,洛书九宫图(纵横斜三数之和皆十五)为其首个有形数象,故定十五分为一刻,八刻合一时;

    八卦映射:物象初成于八卦,每卦上下重爻得数十五(如乾卦初九至九五数1+2+3+4+5=15),八卦象八刻,十五卦数象十五分,"刻"字本源与"划卦"之"划"相呼应。

    此体系通过天文周期与数术模型的对应,构建了"年-月-日-时-刻"的多级时间计量系统,体现宇宙生成的有序性。

    天地合德,三十二

    天地合德者,皇极体位度数也。皇极,戊位,在中位而日月合朔,故为天地合德也。

    地天合道者,无极体位度数也。无极,己位,地十己土为太阳之父位,而行天道所谓地十为天者也,故为地天合道也。

    日月同宫者,日月同在戊戌己亥宫,月极体位度数初初一度有而无,日极体位度数初初一度无而有也,日月同度者,太阳与月同度而行,太阳之位在月之前,为先天,月之位在太阳之后为后天也。

    三十六宫先天月者,太阳度成道于三十六而三十六度,为太阳之宫也,先天月与太阳合朔,自三十六宫出而逆生倒成,此三十六宫先天月也,月度成道于三十为后天之月,此大明后天三十日也。

    四象分体度

    百五十九者,无极体位度数六十一,皇极体位度数三十二,月极体位度数三十,日极体位度数三十六之合算也

    一元推衍数二百十六者,六十三,七十二,八十一夫之合算也。

    政者,日月光明之政也,金火正易,月之后得主乃光明之政也,水火者,既济也,火水者,未济也,后天政于先天水火者,太阳之后天而先天,未济而既济也,先天政于后天火水者,太阴之先天而后天,旣济而未济也。

    此言,太阴在太阳之后为后天,太阳在太阴之前为先天,此乃金火之正易也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民间故事《石来运转》作者 朱西岭

下一篇:没有了